经济“内循环”背景下,物流会有哪些挑战?

时间:2020/8/4 14:39:58

来源:网络货运平台指南

点击:

长期依赖于外贸出口的经济,必须“出口转内销”,来解决大量过剩的产能,而物流对产业结构附依赖度较高,工业物流呈现结构性变化,大宗物资和出口物流增速下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物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优化、降本增效等挑战,也迎来了信息技术、智慧物流、市场升级等发展机遇。


另外从“世界工厂”变为“全球消费基地”,从过去廉价劳动力和其他低成本要素贡献者转向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贡献者。要实现这两大转变,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着力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变得非常重要。




经济内循环是什么


最早提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在今年6月18日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出来的,基本是对我们经济和金融动向定了个调,内容和信息量都是非常大的,到了7月21日,召开了最高级别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再一次把经济内循环拿出来说,这可以说给我们经济发展方向定了个调。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次企业家座谈会上,对于经济内循环的模式是这样的定义的: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具备形成内部大循环的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有效投资,维护、健全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互不矛盾,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持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以上这三段,基本就是关于这个经济内循环,已经双循环同时促进发展的一个动向定调。那么长期依赖于外贸出口的经济,必须“出口转内销”,来解决大量过剩的产能,相对应的以前主要利润来源出口的产品产业调整产品结为更适应内需的产品链条,而物流是对其他产业附属性较高,工业物流呈现结构性变化,大宗物资和出口物流增速下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物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优化、降本增效等挑战,也迎来了信息技术、智慧物流、市场升级等发展机遇。


目前会遇到哪些挑战


那么,外贸尤其出口一旦停下来,或快速减少,国内经济能不能支撑内循环为主?


1.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打通内循环的基础工作已经完成。国内市场原先受行政区划影响,是分隔的、碎片化的。电商+快递+现代交通+都市圈。


2.中国人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生活的底层基础已经有了革命性变化。综合体+购物中心+智能手机,一批新经济企业的支柱业务,也成为生活在中国所有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支柱。


3.从发展阶段上讲,中国也到了内需启动的阶段。20年前,讲启动内需,一直是启而不动,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没到启动内需的阶段。我们追赶式的发展是靠城市人的储蓄,农民工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制造。我们的内需和消费是被压抑的,是欠账的。


4.社会保障建设与收入分配改革取得积极效果,旧有的消费障碍逐步消除。转移支付+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改革。


5.内循环不畅的最大问题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但城市化欠账正在补上。过去工业化快于城市化的二元结构被打破后释放的巨大内需将拉动中国经济后续增长。


6.各个行业多年的对外开放已经积累了体量巨大的外资、外商、外技和外籍管理人才,并已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扩散,成为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角度来看,内外循环联动发展,但有部分行业在大政策下更倾向于顺风顺水,挖掘这些行业主要符合这几个条件:1、自主可控;2、需求内向;3、降低交易成本流通三个维度。


(1)基础的物资,刚需是自主可控的,主要是粮食、能源、医药。这三个方面来看,国内的供给缺口较大的方向会得到较大的支持。


(2)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可控,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卡脖子”行动有变本加厉之势,中国须做好应对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与我“完全脱钩”的最坏准备。我们需要在自主研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3)消费:拉动内需会对消费行为起到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利好原来外部市场消费,外贸商品领域。


(4)降低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盘活从生产到分配到交换一系列要素的流动,使得内循环更加的高效,如物流等。目前国内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15%,物流成本较高,大幅拖累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基础物流设施,高铁、航空、快递。


今年3月3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这份重磅文件提出了许多生财型、聚财型和资源优化配置型改革,既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又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经济“内循环”其实做为企业也没必要过度解读,只有自己能把自己的小饼做好做大,才有机会合作做大饼。即使早几年,国家也一直在提倡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4件事(1)扩大消费。(2)新基建。(3)城乡融合。(4)环保产业变支柱。


物流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物流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和贸易摩擦,也促进物流向数字化转变,以下是吴菁芃博士分享关于我国的数字物流将会优先面临哪些挑战。




第1个就是数字物流的平台化问题。


社会数字物流平台将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整个社会都要求通过数字化平台来快速了解变化,做到物流状态的及时、透明、可控。数字物流信息平台将成为企业升级的必需,基于软件平台建设的迭代性特点,技术平台都会按照应急物流的高要求来设计与部署。


第2个就是数字物流的智能化问题。


基于5G的商业应用会加大普及,势必加速传统供应链转型升级。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升级,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使产业升级变为可能。基于无人化的数字物流将会极大发展,对与其相匹配的智能物流技术的需求也会增多,对智能物流技术的深度应用与可靠性提出要求。


第3个,数字物流的柔性化问题。


基于数字物流系统建设中,柔性将作为必要因素。包括战略级物流中心或节点的多功能性,对多种业务的兼容性,对紧急业务的包容性;其次还包括增设部署的柔性与便利性,实现较短时间内完成物流产能的快速补充,这对规划、软件与智能硬件的融合都提出了要求。


最后一个,数字物流的鸿沟问题。


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巨大,而东西部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尤其是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也存在“政策鸿沟”,通过相关数字技术弥补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发力不均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未来的网络部署中,打破碎片化,推动物流节点的多功能性和多业务兼容能力,加强运力部署的弹性,构建整体连接、局部可调整的柔性网络,将成为领先物流企业的立身之本。那么结合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物流三个层面,未来中国物流发展三大趋势:


一是数字化趋势。5G、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丰富,供应链数字化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协同化趋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把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销售商等连接在一起,实现供应链的所有数据即时、可视、可感知、可追溯,全面互联实时的供应链提高协同效率,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


三是生态化趋势。数字物流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以数据流带动完整供应链系统变革,形成全产业链上下游和金融机构跨界融合的“生产+商业+金融”数字化生态体系,进入全面赋能阶段。




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联动


通过互联网对传统产业链进行整合优化,打通供销通道,去除不增值冗余环节,通过信息连通,建立新模式下的产业价值网络连接。


通过在线撮合交易,打破信息闭塞,降低信息传递成本。以最熟悉的精细产业作为切入口,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延展布局,依托信息集中优势,帮助企业迅速把握市场行情、简化中间环节、提高采购效率,将产品流通中产生的利润全部留给供需双方,真正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销售收入。而借助互联网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又成功为供需企业树立诚信可靠的品牌形象,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


依托互联网资源集聚效应,推广集采托销,以量降低供应链贸易成本。在以往操作过程中,需求方企业常因采购量小,对议价没有话语权,对优质货源把控不足。供应方企业则因线下销售渠道单一,常常发生货物滞销现象。针对这一痛点,产业互联网依靠强大的实体产业优势,帮助企业集中采购、委托分销,使企业贸易结构从原有的单品、小规模达到多品、规模化发展。


物流配套是否能支撑平台型服务


传统产业物流由于其链条长,涉及对象多,物流市场作业不规范,普遍存在物流商流分离。买卖双方在达成交易后,即由各自来进行后续的物流服务,存在物流状态不可视、服务质量不可控、服务风险不可控。


将产业链上游生产计划进行共享,协同产业链条采购信息,进行物流计划及物流作业安排,实现商流物流一体化。


在产业链上下游采购交易完成后,可以享受运输仓储服务一票制带来的服务便利,在线可视化实时获取订单状态及物流状态。买方专注产品质量提升,卖方专注下游渠道拓展,不用分散心力于物流资源寻找、过程跟踪工作。



物流反哺商流,通过一站式的物流服务带来更多的商流机会。如像钢铁行业这一类存量市场,客户对服务和效率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找钢网的物流转化率近30%,这意味着反馈良好的物流服务又反向带动了平台的交易。


内贸物流市场释放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将会逐渐降低,国内市场具有更大的空间。今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美元,居民消费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为国内市场拓展新空间。


今年的物流业将在促进国内市场供需匹配、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降低国内市场交易成本、创造新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消彼长,在物流市场规模保持中低速增长的总体趋势下,出口加工导向下的大进大出物流模式将不可持续,内贸物流市场比外贸物流市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运输结构推进多式联运


随着《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深入实施,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成为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助推力,以中铁快运与顺丰合作发展高铁快递为标杆,中国铁路总公司混改将加快推进。


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等物流市场需求特点,物流企业可深度参与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加强与国铁在货运价格、枢纽基地、技术装备、运输组织、数据共享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积极创新高铁快递、零担快运、冷链班列、中欧班列、驮背运输、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市场化产品。


城乡物流体系


城乡物流体系一是城乡物流一体化,即统筹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促进城乡物流各要素在城乡的合理分配与优化;二是城乡双向流通的体系,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农产品、农资、消费品等的双向流通问题。剔除中心城区(城市中心圈层)的城市内部配送问题,城乡配送聚焦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由城市主要物流中心进行中转的城乡配送问题。


整合城乡双向物流体系.当前城乡双向物流体系的建设,其实际效果仍旧是偏向于城市地 区,为了缓解这种不均衡,我们认为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整合物流体系,即上下游企业之间按原料投入品生产销售的生产链在更大范围内分 工基础上的合作,打破分布在城市和乡村的同一个物流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的人为分割,鼓励城市企业与农村当地资源联合,利用前者的 品牌管理信息和资源优势,采用经销制代理制等合作方式,或者采取参股联营合建等形式成立新型物流运营组织,开发农村物流市场.通过提升仓储物流企业的管理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培育大型仓储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仓储和第三方物流,不断缩短物流的时间和路径,节约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