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

时间:2024/2/29 10:05:32

来源:原创

点击: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要通过调结构、促改革,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即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联结着经济循环的全过程,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中,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降低交易成本、畅通经济循环、释放内需潜力,最终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电商和快递业发达,公众普遍认为中国物流效率已经很高,事实上,相对于线上消费领域的物流规模,生产领域的大宗商品物流是市场主体,在这方面我国物流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造成我国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的原因比较多,首先,我国第一、二产业占比和经济外向度高,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得单位GDP产生的物流实物量规模大,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相对高。其次,我国区域产业、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形又比较复杂,原材料、能源等从中、西部输往东部,工业品又从东部运往中、西部,货物大跨度、广范围、长距离转运。此外,我国产业中仍有一部分是粗放式规模化生产,有“大进大出”的特征,附加值较低,从而令部分产业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较高。

除了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外,我国物流成本较高、效率仍待提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化程度较低,制度性成本较高。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七成多是由公路运输完成,相比铁路和水运,公路运输是成本最高且污染最大的物流方式。但是,市场仍然倾向于选择灵活性大、市场化程度高的公路运输,尽管其燃油和高速路成本居高不下,几无下降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铁路(占比10%左右)和水运(占17%左右)的效率较低以及制度成本较高。

铁路运输是非竞争性的市场,铁路运输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企业对物流周转效率有很高的要求,而铁路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效率需求,例如申请车皮具有不确定性,托盘标准不统一,物流操作需多次搬运,“最后一公里”运输比较难等。而且,铁路运输中间环节收费较多,最终成本高过公路运输。水运成本最低,但收费多,比如港口引航费、货物港务费和货车通行费等等。因此,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实现结构性降成本,需要实施系统性改革。

我国尚待进一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要是铁路运输与水运市场化程度仍待提高,公路运输高度竞争,存在所有制区别,难以有效实现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发展,由于缺乏多式联运制度规则和标准体系,企业之间也难以形成多式联运,要建立“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现代流通体系还需破除相应挑战。随着我国海外投资和贸易持续增长,我国亟须为企业出海建立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物流企业全球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我们应该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连园区、接厂区,深化铁路市场化改革,推动物流与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建立统一的物流大市场规则,完善物流标准规范体系,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推动物流设施高效衔接,保障东部地区物流用地需求,促进多式联运发展,为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供体系性支撑,不断优化运输结构,降低各种运输方式的物流税费成本,挖潜物流降本空间,最终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